学科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新网站>>学科平台>>学科平台>>正文

临床中药学教研室/研究室

药学院  2023年03月07日 09:43



1.历史沿革

临床中药学教研室的前身为河南中医学院中医教研组,1959年河南中医学院中药系成立,当时中药学教学人员归属于中医教研组。1960年成立本草教研室。1962年中药学教学人员与方剂教学人员合并组建为本草方剂教研室。1974年,成立中药学教研室,杨毓书教授任主任,侯士良教授任副主任。1982年重建中药系,中药教研室划归中药系,侯士良教授任教研室主任。1994年,李佺教授任教研室主任,王宪龄教授任副主任。1999年王宪龄教授任教研室主任,崔瑛教授任副主任。2002年中药教研室更名为临床中药学学科,崔瑛教授任学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2013年,王辉教授任学科主任。2018年与药理学科合并为临床中药与药理学科,2024年底独立为临床中药学教研室至今,王辉教授任教研室主任兼研究室主任,王君明教授任副主任。

本教研室/研究室成立以来,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丰硕成绩,首次提出“药性功能”概念,并创立了功能药性的理论内容,得到国内同行认可,纳入中药学教材之中,参加编写《中华本草》《中国本草全书》等本草文献巨著,主编《中药学》《中成药学》《本草名著选读》《中药临床辨证配伍》等教材。涌现出杨毓书、侯士良、李佺、崔瑛等教授在中医药界有较大影响的中医药优秀专家。2010年,临床中药学科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6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10名;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1人。分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其中,国家执业药师考试命题专家1人,国家市场监督总局特殊食品注册审评专家1人,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原教学名师1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1人,河南省杰青1人,河南省教学名师2人,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仲景青年教学名师1人,仲景骨干学者1人,仲景青年学者2人,博士生导师3人,博士后合作导师3人,硕士导师7人。全国中药学课程联盟副理事长1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副主委1人、委员3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主委1人、常委2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常委1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委员1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分会委员1人,河南省保健协会食疗与养生专业委员会副主委1人,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秘书1人,河南省中医方剂学专业委员会常委1人,河南省中医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1人,河南省科普专业委员会常委1人,河南省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

2.学科特色

临床中药学教研室在学校、药学院大力支持下,主要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学校教师团队与一附院药学团队共建)、河南省中药学教学团队、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等省部级以上平台,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和思维模式,以中药药性研究为核心方向,坚持以“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为导向,紧紧围绕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围绕中医临床一线需求,以解决中药临床合理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为核心开展临床中药学学术研究。注重将临床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加以研究,在解决问题中推动成果转化、科技进步,形成特色鲜明、行业知名、国内领先的临床中药学学科。坚持以中药性能研究、中药应用现代化、中药合理用药三个优势研究方向为学科重点发展总体方向,在中药药性物质研究领域长期处于国际领先、国内一流水平,在中药毒性及安全性研究、中药药味特别是平性药药味研究、中药归经研究、中药升降浮沉研究、中药配伍研究、中药炮制药性研究等中药药性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省内一流水平,在中药防治抑郁症、焦虑症、糖尿病并发症等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或省内一流水平。学科将持续围绕包括且不限于以下研究内容和目标持续发力。

创新和丰富中药药性、药味、性味关系、毒性、性效关系、毒效关系、归经、升降浮沉、配伍、禁忌等中药药性理论体系。

持续保持在中药药性物质研究领域的领先水平,以及在中药毒性及安全性研究、中药药味特别是平性药药味研究、中药归经研究、中药升降浮沉研究、中药配伍研究、中药炮制研究等中药药性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

积极开展中药新功用及失传功效的挖掘利用、炮制品药性、西药药性、食物药性、中药药性与应用关系、药性与功效的关系、毒效关系、药性本质、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理、中西药联用的化学生物学实质及机制研究等科学研究。

揭示中药学领域关键科学问题,丰富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形成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系统完整的中药药性理论体系,不断推动中药药性研究向纵深良性发展等。

3.人才培养

临床中药学科承担本科《中药学》、《中医学概论》、《中成药学》、《中药药性专论》(研究生)、《中医方药学》、《本草经典》、《中医药经典导读》、《中医药学概论》、《仲景方药学》、《本草名著选读》等课程及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中药药性学专论》、《中药药性学研究》、《临床中药学专论》等课程,年均授课3000多学时。2002年以来,先后参加编写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药学》、《中医药学概论》、中西医结合规划教材《中药学》、《中成药学》、《临床中药学技能实训》,留学生双语规划教材《中药学》、国家级精编教材《中药学》、研究生规划教材《神农本草经理论与实践》,职业药师继续教育教材《中药治疗学》以及执业药师应试指南等多部教材,主编十三五规划教材《中成药学》《中药学》、十四五规划教材《中成药学》,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承担院级、厅局级、省部级教学项目1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厅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提出并形成中药学“层次递进”教学思路,并开展中药学“层次递进与PBL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1997年、1999年,《中药学》课程连续两届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2004年,《中药学》课程评为院级精品课程,2006年,《中药学》课程跻身河南省精品课程行列。2009年中药学教学团队跻身省级教学团队行列,中药学课程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现均为河南省一流课程,2024年进一步获批课程思政样板课。承担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本(专)科生等各级各类中医药人才培养,作为授课教师参与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国家临床药师、执业药师、“西学中”等多种行业内人才培训。此外,学科团队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已获“岐黄杯”全国中医药博士生论文大赛二等奖1人、三等奖3人次。

4.研究方向及成果

临床中药学教研室主要以“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中药配伍研究”、“中药毒性、毒效相关性及安全性评价研究”、“中药药效物质作用机理研究”、“中药功效科学内涵研究”、“中药归经研究”、“中药炮制药性机理研究”、“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中药抗抑郁研究”、“中药抗衰老研究”、“中药抗焦虑研究”、“中药保肝研究”、“中药新功用及失传功效的挖掘利用”、“中药升降浮沉研究”、“中药产品研发”等为具体研究方向。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河南省科技研发计划联合基金、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项目、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等科研项目20余项。近年来,获得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厅局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项。发表论文300余篇。

5. 学术带头人、教研室主任、研究室主任简介

5.1学术带头人

崔瑛,二级教授,博士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从事教学、中药科研、中医临床等工作,为河南省“中原千人计划”中原领军人才,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河南省《中药学》精品课程负责人,河南省线下一流课程《中药学》课程负责人,河南省中药学教学团队带头人,河南省中药药性研究创新型科技团队带头人。兼任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全国中药学课程联盟副理事长,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中药学虚拟教研室副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副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主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理事,河南省保健协会食疗与养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研究方向为:中药药性及中药抗焦虑研究。建立“病证 -效应-生物样本分析”结合研究中药功效物质和基于“性效同源”观点认识中药药性物质的系统方法;提出了中药平性药“平而有性 ,有性无功,以味为用 ”的观点,为开展平性中药五味物质研究开辟了途径;提出了 “以效识性”、“以效表性”的学术观点,为中药药性的再认识找到了正确的方向。系统开展中药抗焦虑、抗抑郁研究,创制多种中医证候复合焦虑、抑郁模型,获得十几种中药抗焦虑、抗抑郁的研究成果。教学方面:建立《中药学》层次递进教学法、贯穿《中药学》全过程的合理用药教学思路和基于情感教学目标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形成独特的“《中药学》三维教学模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主编人卫版“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成药学》、“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主编。

5.2教研室主任研究室主任

王辉,男,汉族,医学博士,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临床中药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中药协会药物临床评价分会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外治分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信息与大数据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张仲景研究分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药材协会基层临床用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中医方剂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中医药科普巡讲专家。

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配伍及临床应用研究,中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先后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专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等课题研究。曾获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先后参与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郑州市科技攻关计划等课题研究。

主编《仲景方药学》,《经典中成药》,《方药学》,《常用中药配伍应用》,《临床中药辨证配伍》等教材。参编《中药学》,《临床中药学》,《中药安全与合理应用导论》,《本草典籍选读》,《本草学概论》,《中医营养治疗学》等国家规划教材6部。获厅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河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发表SCI、中文核心等论文100余篇。

6.教研室成员


姓名

性别

学位

毕业院校

职称

是否硕博导师

专业

崔瑛

博士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

博、硕导

中药学

王辉

博士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

博、硕导

中药学

王君明

博士

上海中医药大学

教授

博、硕导

中药学

宋宁

博士

广州中医药大学

副教授

中药学

毛静

博士

河南中医药大学

副教授

硕导

中医学

袁培培

博士

河南中医药大学

副教授

中药学

张志强

博士

南京中医药大学

副教授

硕导

中药学

冯静

博士

河南中医药大学

讲师

中药学

崔璨

博士

河南中医药大学

讲师

中药学

李亚敏

博士

湖北中医药大学

讲师

中药学

薛淑娟

博士

河南中医药大学

讲师

中药学

李玲玲

博士

河南中医药大学

讲师

硕导

中药学

王琳

硕士

河南中医学院

讲师

中医学

罗晓

博士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讲师

植物学

李洵

博士

湖南中医药大学

讲师

中药学

姚明鹤

博士

天津中医药大学

讲师

中药学

王梦梦

博士

河南中医药大学

讲师

中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