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院 2025年07月02日 20:57
1.历史沿革
中药炮制教研室前身为中药系大中药教研室中药炮制学课程组(设立于1959年),1999年中药炮制教研室与制剂教研室合并为制药教研室,2002年中药炮制教研室独立出来并成立中药炮制学学科,申报成为河南中医学院优势特色学科,2018年中药炮制学科、中药药剂学与药剂学学科、药物分析学科等三个学科合并成立中药炮制制剂与分析教研中心,2024年中药炮制学科再次独立并更名为中药炮制学教研室。
本教研室/研究室目前共有教师15人,其中任课教师12人(含兼职教师6人),实验教师3人,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6名,高级实验师2名。学科教师分别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广东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
2.学科特色
中药炮制学教研室是河南省“重中之重”重点学科——中药学学科的二级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河南省中药生产一体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中药特色炮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中药饮片炮制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学科。教研室以张振凌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成员来自于校本部和第一、第二附属医院。以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及新药开发临床应用为主要研方向,对河南道地和大宗药材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教研室成员老中青合理分布,团结、求实、奋进、创新,传承倾心教学、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承担全校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工程学和临床中药炮制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学,《临床中药炮制学》课程获得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认定,《中药炮制学专论》课程获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工程学》为河南省一流课程,中药炮制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获得省级资助。
3.人才培养
教研室主要承担中医中药相关专业的《中药炮制学》《临床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工程学》《中药饮片工艺学》《中药加工与炮制学》《中药发酵炮制学》《中药炮制学专论》《药事管理学》等中医学类、中药学类本科专业及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2000年中药炮制学学科首次招硕士研究生,2013年炮制作为方向之一的中药学博士学位点获得授权,2016年开始招收中药炮制方向博士生,目前硕士生导师19人,博士生导师4人,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0余名,博士研究生1-2人。
4.研究方向及成果
4.1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及饮片质量控制研究
本方向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规范中药炮制工艺,设计和改进炮制设备,建立饮片质量标准,控制炮制品质量,提高和保证中医临床疗效。本方向参加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全国中药炮制技术规范”的研究和编写,国家中药饮片标准化建设项目,国家药典标准修订项目,开展产地加工与炮制生产一体化技术及质标准研究等。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以上课题20余项,横向课题30余项,中药炮制规范化研究等先后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创新性地以低浓度的NaOH溶液炮制斑蝥,“新法炮制斑蝥的研究”获首届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斑蝥药材和生斑蝥、米炒斑蝥饮片质量标准并纳入2010年版《中国药典》至今;建立了黄酒、麦麸、土粉等炮制辅料的专用标准(草案),已被2022年版《河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对百药煎、建曲、人中黄等发酵炮制的中药饮片开展了相关研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转让1项。
4.2中药饮片加工炮制作用机理研究
本方向在炭药止血机制研究,酒炙、盐炙增效机制研究以及地黄不同炮制品药性研究等道地药材产地加工炮制技术研究方面具有领先水平。2007年以来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及省科技攻关等13项。对地黄、牛膝、补骨脂、大皂角、栀子等中药炮制作用机理、生熟异用等进行系统研究,发表SC1论文30余篇,中文核心期刋论文40余篇。
4.3中药饮片临床应用及产品开发研究
本方向研究中药炮制影响药性变化的规律,对不同中药饮片的药性、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指导中医正确选用饮片规格,发扬中医临床用药特色,提高和保证中医临床疗效;开发中药饮片相关产品,提高和创造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各级各类课题9项,主持863计划“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课题完成爱可扶正片的新药研究,并获得临床研究批件和发明专利。
5.学术带头人、教研室主任、研究室主任简介
5.1学术带头人
张振凌,女,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学科主任、中药炮制制剂与分析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河南)负责人,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中药炮制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曾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饮片质量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炮制分会第二、三、四届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饮片质量保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制药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一、二届中药炮制机械分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中心特聘研究员等。
主要研究领域是中药炮制原理方法和工艺研究,中药炮制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参加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全国中药炮制技术规范”的研究和编写,国家中药饮片标准化建设项目,国家药典标准修订项目,开展产地加工与炮制生产一体化技术及质标准研究等。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以上课题20余项,横向课题30余项,中药炮制规范化研究等先后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与禹州金地中药饮片公司、景春堂中药进出口公司等合作申报工程中心、炮制中心,给予企业技术指导,承担和完成与企业合作的方城裕丹参GAP认证、郑州瑞龙饮片炮制标准研究等工作任务,完成河南省科普及实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怀山药深加工技术”、完成“鲜地黄汁炮制保鲜”转让企业并指导生产。主持编《中药炮制学》《临床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工程学》《中药加工炮制设备》等教材著作,参与编写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20余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
5.2教研室、研究室主任
李红伟,男,副教授,1979年12月生,汉族。2008年毕业河南中医学院药学化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方向,获得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中药炮制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饮片质量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委员,河南省药学会第七届中药和天然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参与获得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临床中药炮制学》、河南省线上一流本科课程《中药炮制学》、河南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中药炮制学》、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药炮制学专论》并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现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饮片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研究。先后参与完成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地黄、山药、山茱萸等中药的标准化研究,以及六味地黄丸的标准化研究;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0 种传统特色炮制方法的传承、工艺技术创新与工业转化研究”所含课题“多种热力学形态的传统蒸制、炆制技术与装备研究”,对九蒸九晒地黄的传承及炮制原理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Phytomedicine、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Phytochemistry、New J. Chem、J. Nat. Prod.、Phytochemistry Letters、中草药、中成药、中国中药杂志等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荣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主持1项);参与编写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药炮制学》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
6.教研室成员
姓名 | 性别 | 学位 | 毕业院校 | 职称 | 是否硕博导师 | 专业 |
张振凌 | 女 | 学士 | 河南中医学院 | 教授 | 博导 | 中药学 |
李红伟 | 男 | 博士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副教授 | 硕导 | 中药学 |
朱建光 | 男 | 博士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教授 | 博导 | 中药学 |
李 凯 | 男 | 博士 | 中国药科大学 | 教授 | 博导 | 中药学 |
田连起 | 男 | 博士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副教授 | 否 | 中药学 |
王一硕 | 男 | 硕士 | 河南中医学院 | 副教授 | 硕导 | 中药学 |
曹彦刚 | 男 | 博士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副教授 | 硕导 | 中药学 |
石延榜 | 男 | 学士 | 河南中医学院 | 高级实验师 | 否 | 中药学 |
魏 玉 | 女 | 硕士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高级实验师 | 硕导 | 中药学 |
郭 辉 | 男 | 博士 | 香港浸会大学 | 讲师 | 否 | 中药学 |
王瑞生 | 男 | 博士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讲师 | 否 | 中药学 |
王胜超 | 男 | 博士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讲师 | 否 | 中药学 |
康 乐 | 女 | 博士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讲师 | 否 | 中药学 |
刘梦云 | 女 | 博士 | 广东中医药大学 | 讲师 | 否 | 中药学 |
张宏伟 | 男 | 博士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讲师 | 否 | 中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