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院 2023年03月07日 09:48
中药炮制制剂与分析学科
1. 学科沿革
中药炮制制剂与分析学科成立于2018年,由中药炮制学科、中药药剂学与药剂学学科、中药分析和药物分析学科合并而成。其中中药炮制教研室、中药药剂教研室、分析教研室均成立于1959年,2002年分别更名为中药炮制学科、中药药剂学与药剂学学科、药物分析学科,2013年药物分析学科更名为中药分析和药物分析学科。由三个学科合并的中药炮制制剂与分析学科是目前河南中医药大学较大的学科,中药炮制制剂与分析教研中心是省级优秀基层教研中心。
中药炮制制剂与分析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专兼职教师3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9人,讲师18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8人。学科教师分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湖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兰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韩国全南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学缘结构合理,50岁以下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率达95%。
2.学科特色
2.1中药炮制教学与研究 建设有全国面积最大、条件最佳的中药炮制教学实验室,天然气为热源的炒药台、炮制模拟GMP车间、中药饮片切制干燥生产线等,满足全校中医药相关专业炮制教学需要,开设《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工程学》、《临床中药炮制学》等特色课程;其中《临床中药炮制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工程学》为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中药炮制学专论》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河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整理挖掘河南特色炮制技术;获批河南省中药特色炮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中药饮片炮制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对我国中部地区主产大宗和道地药材产地加工、饮片炮制和临床应用规范化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形成了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我国中原地区道地中药的产地加工炮制和饮片应用研究与开发的特色,具有紧密联合当地中小饮片生产企业和附属医院共同进行中部地区主产中药加工炮制技术、设备以及临床应用、传统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条件和优势;在怀药、宛药、禹药等河南道地和主产药材的加工炮制研究方面具领先水平。
2.2 中药药剂教学与研究 建设有全国居于领先的模拟GMP制药实验室,拥有制备片剂、胶囊剂、滴丸剂、浓缩丸剂、颗粒剂等固体制剂的前处理及成型、检验设备,满足学校医药相关专业中药药剂学、药剂学的教学需要,开设有《中药制剂专论》、《现代给药系统》等特色课程,《中药药剂学》为省级精品在线课程、省级一流线上课程、省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校级思政示范课程,《药剂学》为校级思政示范课程。以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研究、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的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研究为研究方向,目前已建立药物制剂研究室、中药制剂研究所,拥有多功能提取浓缩装置、喷雾干燥器、微波干燥、冷冻干燥、一步制粒机、旋转多冲压片机、滴丸剂、溶出仪、差热分析、稳定性试验箱、激光粒度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设备,能够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2.3 中药分析教学与研究 开设《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药物分析》和《中药分析》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满足学校医药相关专业的教学需要,《中药分析》为河南省精品课程、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和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药物分析》和《分析化学》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依托于河南省高校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市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现代中药研发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以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中药分析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目前已建立中药质量分析研究室、中药质量标准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室及红外光谱技术应用研究室,拥有分析天平、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近红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各种分析仪器,能够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3. 人才培养
本学科目前主要承担《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工程学》、《临床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专论》、《药事管理学》、《中药药剂学》、《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中药制剂专论》、《现代给药系统专论》、《药学英语》、《中药药剂学专论》、《物理药剂学》、《药物动力学》、《分子药剂学》、《生物药剂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药物分析》、《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中药分析》、《药物分析专论》、《中药质量分析技术》、《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体内药物分析》、《生化药物分析》、《仪器分析实验技术》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企业、医院认知见习和毕业实习。
学科在中药学博士点,中药学硕士点、药剂学硕士点,药物分析学硕士点招收研究生。药剂学硕士点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药物分析学硕士点1993年开始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200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400余篇,获河南省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多篇,多人获得国家级、校级奖助学金。
4.科学研究
4.1中药炮制规范化研究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规范中药炮制工艺,设计和改进炮制设备,建立饮片质量标准,控制炮制品质量,提高和保证中医临床疗效。本方向参加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全国中药炮制技术规范”的研究和编写;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专项,国家科技部中药标准饮片,河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等课题20余项;利用中原地区主产药材的加工炮制规范化研究基础,在中药炮制生产方面建立统一规范化技术要求,中药炮制规范化研究等先后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4.2中药炮制增效减毒机理研究 本方向在炮制增效机理研究以及禹白附等道地药材产地加工炮制技术研究方面具有领先水平。近年来来,围绕中药地黄、补骨脂、黄连、栀子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级项目10余项,“补骨脂盐炙入肾增效机理”获得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对毒性中药禹南星、禹白附炮制增效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一种制禹白附的炮制方法”,“趁鲜加工禹白附的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其中 “趁鲜加工禹白附的方法”获河南省中医药科技成果一等奖。
4.3中药饮片临床应用及开发研究 本方向研究中药炮制影响药性变化的规律,对不同中药饮片的药性、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指导中医正确选用饮片规格,发扬中医临床用药特色,提高和保证中医临床疗效;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发中药饮片相关产品,提高和创造经济效益。主编《临床中药炮制学》,与附属医院联合建设精品饮片药房,开展中药炮制品临床应用情况的调查,举办中药炮制操作技术大赛,指导中医正确使用炮制品,提高和保证中医临床疗效。通过校企合作,转化发明专利技术,提高经济效益;主持和完成各级各类课题9项,主持863计划“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课题完成新药研究1项,并获得临床研究批件和发明专利,开发鲜地黄颗粒、冬瓜皮炭等并进行药理和临床研究。
4.4药物新剂型及质量控制研究 本方向开展药物新剂型、药物制剂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将现代制剂加工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研究和生产,将现代药物新剂型应用于现代中药制剂,积极应用制剂新技术开展中药新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级项目10余项,利用研究方向与企业的合作优势,解决企业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合作开展企业的技术升级、产品改造、新产品研究等工作。
4.5药物制剂体内吸收机制研究 本方向通过建立了口服药物吸收研究平台,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开展药物跨膜转运研究,阐明药物及制剂,特别是复方中药制剂有效成分的吸收、代谢等体内过程,实现药物制剂与中药制剂研究的现代化目标。本研究方向已对自微乳化释药系统口服吸收机制、典型中药制剂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口服药物吸收研究平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持省厅级项目10余项,致力于药物制剂的产学研相结合,并为深入开展药物制剂与中药制剂的基础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4.6药物动力学研究 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动力学研究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中药活性成分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最终阐明中药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对中药传统理论的科学阐释提供一定的依据。主持省厅级项目5项,采用高灵敏度仪器分析血浆中药物浓度。用人肝微粒体(P450)研究药物代谢及其相互作用和用脑微血管细胞模型研究药物在血脑屏障上的转运过程等方面的研究。
4.7 中药质量控制研究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和手段,研究探索符合中药自身特色的质量控制模式和方法,解决中药生产中在线质量控制、指纹图谱等关键问题,构建“全过程、多维度、数字化、智能化”的中药复杂系统的质量控制体系。研究开发中药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完善中药材、中药饮片、提取物、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建立符合中药生产特点的现代质量控制体系。
4.8 仪器分析在药物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各种分析新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主要内容有平面色谱创新研究、近红外光谱用于中药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液-质联用和气-质联用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等。
4.9 中药体内分析研究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中药进入体内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内源性成分受药物干预后的变化,建立生物样品的分离富集方法及符合定量要求的检测技术;基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剖析生物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和药物干预下的系统代谢网络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的变化,评价中药整体效应,解释中药防病治病的科学内涵和指导中药临床安全用药。
5.学科成员
5.1学术带头人、教研中心主任和科研中心主任简介
学术带头人:
学术带头人张振凌,女,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制剂与分析学科主任,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饮片质量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炮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饮片质量保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制药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首届中药炮制机械分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中心特聘研究员,河南省豫西道地中药炮制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等。主要研究领域是中药炮制原理方法和工艺研究,中药新药开发,中药炮制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主编《临床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工程学》等教材,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20余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
教研中心主任:
教研中心主任贾永艳,女,1965年9月出生,1990年7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制剂与分析教研中心主任,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药学会药物制剂学会副主任委员。从事药剂学、中药药剂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河南省精品在线课程、省级一流线上课程、省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课程《中药药剂学》的建设。主要研究方向:药物制剂新技术新剂型及新药研究。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郑州市科技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先后获河南省科技进步贰等奖3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叁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20部,其中主编教材2部,副主编参编教材5部。。
科研中心主任:
科研中心主任李凯,男,汉族,1982年4月生,2010年6月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药炮制制剂与分析科研中心主任、教研中心副主任,入选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兼任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河南省健康科技学会传统中药制剂与临方炮制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委员等。现主要从事中药炮制学、临床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专论等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负责人,参与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临床中药炮制学》建设(第2),主持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1项。主要研究领域是中药炮制原理、方法和工艺研究,中药新药开发,中药炮制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其他省厅级课题6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省厅级课题10余项,所在团队先后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教材1部,副主编参编教材3部。
教研中心副主任:
教研中心副主任麻秋娟,女,汉族,1979年11月出生,2009年6月毕业于湖南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药炮制制剂与分析教研中心副主任,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目前从事分析化学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分子识别受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光化学传感性能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化学生物传感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河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项、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1项、河南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项和河南中医药大学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1项;获厅级科技成果壹等奖1项,已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SCI收录源刊物上发表论文20篇;编写教材与论著8部。多次考核优秀并获得省青年骨干教师、校文明教师等荣誉称号。
5.2学科成员
姓名 | 性别 | 职称 | 最高学位 | 从事专业 | 毕业院校 | 硕博导/职务 |
张振凌 | 女 | 教授 | 学士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博导/学术带头人 | |
贾永艳 | 女 | 教授 | 学士 | 中药药剂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硕导/教研中心主任 |
李 凯 | 男 | 教授 | 博士 | 中药炮制学 | 中国药科大学 | 博导/科研中心主任 |
麻秋娟 | 女 | 教授 | 博士 | 中药分析学 | 湖南大学 | 博导/教研中心副主任 |
田连起 | 男 | 副教授 | 博士 | 中药炮制学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否/炮制实验室主任 |
李红伟 | 男 | 副教授 | 博士 | 中药炮制学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硕导 |
张宏伟 | 男 | 讲师 | 博士 | 中药炮制学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否 |
曹彦刚 | 男 | 副教授 | 博士 | 中药炮制学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硕导 |
郭 辉 | 男 | 讲师 | 博士 | 中药炮制学 | 香港浸会大学 | 否 |
王瑞生 | 男 | 讲师 | 博士 | 中药炮制学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否 |
王胜超 | 男 | 讲师 | 博士 | 中药炮制学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否 |
刘梦云 | 女 | 讲师 | 博士 | 中药炮制学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否 |
康乐 | 女 | 讲师 | 博士 | 中药炮制学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否 |
祝侠丽 | 女 | 教授 | 博士 | 中药药剂学 | 郑州大学 | 博导 |
黄海英 | 女 | 教授 | 博士 | 中药药剂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博导 |
刘改枝 | 女 | 副教授 | 博士 | 药剂学 | 郑州大学 | 硕导 |
周 宁 | 女 | 副教授 | 博士 | 中药药剂学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硕导 |
关延彬 | 女 | 教授 | 博士 | 中药药剂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硕导 |
韩德恩 | 男 | 讲师 | 博士 | 药剂学 | 中国药科大学 | 否 |
蔡邦荣 | 男 | 副教授 | 博士 | 药剂学 | 韩国全南大学 | 硕导 |
朱艳慧 | 女 | 讲师 | 博士 | 中药药剂学 | 天津中医药大学 | 否/制药实验室主任 |
吴灿 | 女 | 讲师 | 博士 | 药剂学 | 中国药科大学 | 否 |
潘晓乐 | 女 | 讲师 | 博士 | 药剂学 | 庆应义塾大学 | 否 |
庞鑫 | 女 | 讲师 | 博士 | 中药药剂学 | 香港中文大学 | 硕导 |
刘洋 | 女 | 讲师 | 博士 | 中药药剂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否 |
冯素香 | 女 | 教授 | 博士 | 中药分析学 | 郑州大学 | 博导/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 |
谢彩侠 | 女 | 教授 | 博士 | 药物分析学 | 中国药科大学 | 博导/河南省高校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
吴明侠 | 女 | 副教授 | 博士 | 中药分析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硕导 |
张 娟 | 女 | 副教授 | 博士 | 分析化学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硕导 |
纪永升 | 男 | 教授 | 博士 | 分析化学 | 兰州大学 | 硕导 |
崔永霞 | 女 | 副教授 | 博士 | 中药分析学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否 |
胡亚楠 | 男 | 讲师 | 博士 | 中药分析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否 |
刘庆普 | 男 | 讲师 | 博士 | 中药分析学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否 |
毕文柱 | 男 | 讲师 | 博士 | 分析化学 | 郑州大学 | 否 |
潘聪洁 | 女 | 讲师 | 博士 | 分析化学 | 兰州大学 | 否 |
马艳艳 | 女 | 讲师 | 博士 | 分析化学 | 南京大学 | 否 |
刘文静 | 女 | 讲师 | 博士 | 中药分析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否 |
6.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科在长期的工作中,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发展策略,先后与首都医科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郑州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术影响不断扩大。与企业合作建立河南省中药技术工程中心,作为协办、承办单位举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学学术年会、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饮片质量学术会议。学科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积极加入各种学术团体,近五年学科教师参加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100余人次。通过学术交流,追踪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