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院 2023年03月14日 12:00
1.学科前沿
数理与化学学科成立于2018年9月,是由原数理学科和化学学科整合而成。
本学科共有专、兼职35位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平均40岁,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0人,讲师14人;学科成员中具有博士学位20人,硕士学位10人,博士后1人。学科成员来自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郑州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等全国重点院校,是一支学缘、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势头强劲的教师队伍。
2.学科特色
数十年来,学科教师将课程教学与药学研究相结合,走多学科交叉渗透之路。
在化学方向上,主要形成了以“纳米传感与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中药活性结构修饰及药物合成工艺优化”和“天然产物活性单元构筑功能配合物研究”为主导的成熟研究方向,其特色和优势在于研究主体为重大疾病标志物以及中药外源性污染物的高灵敏检测新技术、功能药物化学修饰及其活性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的结构优化和配合物新药的设计与开发,为我院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及生物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部分研究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一些科研论文还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
在数学和物理方向上,以挖掘数学、物理学与医药学的结合点,寻找新方法、新技巧,为中医药的研究作一些创造性的工作。学科教师有较厚的数学与物理基本功底,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突出在医药数理统计及数值计算的研究与应用,以及骨伤生物力学的方向研究。同时,在药代动力学、数理统计、模糊数学、混沌动力学、运筹学、有限元建模等方向上都有一定的基础研究。
3.人才培养
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首先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教学水平。高水平人才培养不仅要依赖于教学,而且也基于科研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理与化学学科采用科研、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的前沿化、国际化和本土化。目前学科主要承担本科生的《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医用化学》、《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离散数学》、《运筹学》、《物理学》、《医用物理学》和《骨伤生物力学》,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高级统计学》、《高等有机化学》、《药物结构修饰》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培养硕士研究生多名。每年指导本科实习生50名以上。
4.研究方向
(1)纳米传感及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
本方向围绕国家卫生健康等重大科技需求,以重大疾病标志物(核酸、蛋白、酶等)以及中药外源性污染物(真菌毒素、农药残留等)为检测目标,运用化学、药学、医学以及纳米技术等学科前沿科技理论,发展高灵敏、特异性重大疾病早期检测新原理与新方法。重点研究利用聚合反应、纳米材料等制备新型荧光和电化学探针,创建信号增强新策略与新技术,系统深入探索聚合反应和纳米材料对传感过程中分子识别、信号增强的影响规律,建立高灵敏、高选择、快速检测特定标志物的生物传感分析新方法。
(2)中药活性结构修饰及药物合成工艺优化研究
本方向主要以中药活性分子为先导物, 根据成药性要求,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和优化。通过改变中药活性成分分子大小、复杂程度、官能团等因素研究其构效关系, 改善理化性质; 提高代谢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改善药代动力学性质; 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另外本方向还对市面现有药物合成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市场需要和企业需求,目前完成的工艺有阿昔洛韦、泊沙康唑、替比夫定、环扁桃酯等工艺的优化。
(3)天然产物活性单元构筑功能配合物研究
本方向以具有明确生物活性的天然活性分子或化学合成药物为母核或目标化合物,通过计算机辅助模拟,设计并合成或配位得到系列结构新颖的化合物,进而研究这些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以及与金属配合物结构间的构效关系,充分结合药物活性成分和金属离子的双重功能,开发高效低毒的新型药物。
(4)医药数理统计及数值计算的研究与应用
数学与医药、临床等实际问题相结合,发掘问题、解决问题,开展医药、临床等方面统计方法的研究,使医药科学的研究更具严谨性、周密性,开拓中医药的研究领域,加强中医药定量的研究,拓展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传统医学的发展。
(5)骨伤生物力学研究
物理学积极与骨伤科临床实际相结合,深入骨科医院,发现骨科技术中的受力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最终指导临床治疗。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各种骨折对应的骨内应力应变分布以及承受的最大载荷,以制定客观的、定量的标准应用于临床治疗。
5.科研成果
学科成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将数理化教学与中医药研究相结合,瞄准学科前沿,夯实研究基础。近3年来,学科成员承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市级各类课题36项,在研经费800余万元,科研平台建设经费1000万;获各级各类奖项17项;授权专利20项;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5篇,学科不仅注重论文数量,更注重提高论文的质量,论文影响因子连年提高,学科成员发表论文最高影响因子达到12.3;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参编教材40余部,其中主编7部,副主编15部;参加学术交流80人余次;邀请校外学者讲学5人次;应邀大会专题报告2人次;主办全国性会议3次。近3年来,化学论文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20篇,主编教材13部。
6.数理与化学研究中心主任简介
杨怀霞,女,1965年07月,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数理与化学科研中心主任、药学专业负责人,中药配合物药物设计与开发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河南省无机化学重点学科(第8批)带头人、河南省药学类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化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化工学会理事。曾获称号:河南省“师德建设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河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河南中医药大学“康仁堂”首届导师基金;河南中医学院“三育人先进个人”、“十二五”教学先进个人、“十一五”科研标兵等。
教学方面,主讲课程:无机化学、医用化学、基础化学等。近年来,在无机化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评价,药物分析专业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性的改革与尝试。主编教材16部,主持教研课题8项,获省厅级教学成果奖6项。先后主持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药学类“十二五”、“十三五”、 “十四五”规划教材《无机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三五” 、“十四五”规划教材《无机化学》和特色创新教材《基础化学实验》、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三五” 、“十四五”规划教材《医用化学》的编写和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主编的《无机化学》获河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医用化学》获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2019年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优秀主编奖,2021年获河南省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主编的《无机化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获首届河南省教材建设一等奖。科研方面,主要研究方向: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生物传感及重大疾病早期诊断。近年来,利用ATRP、RAFT、Click、ROP等信号放大技术设计开发了高灵敏、高选择检测肿瘤标志物(核酸、蛋白质)及中药外源性污染物(真菌毒素、农药残留等)的电化学/荧光探针60余种。主持河南省科技厅重点科技项目4项,主持河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项,主持省级鉴定成果4项,获各类科技成果奖10余项,其中河南省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Analytica Chimica Acta》、《Microchimica Acta》、《Talanta》、《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7.数理与化学教研中心主任简介
崔红新,男,1973年10月,硕士,教授,数理与化学教研中心主任,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主要从事数学建模和数理统计在医药领域中数值计算的研究工作,长期承担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和高级数理统计学等本科生和博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近年来,参与4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项目;主持完成河南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教育课题一项;主持完成河南省教学工程项目2项;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省级鉴定2项;参编全国规划教材十余部,任主编、副主编等,多次参与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中“十四五”全国规划教材4部;发表科研教学论文30余篇,8篇SCI;主持参与4项国家发明专利;“多指标R值综合评价法”的计算方法获得国家版权局专利。多次获得省、校级荣誉证书,获得河南省技能教学比赛一等奖,颁发省级教学标兵奖章一枚。
8.学科成员
姓名 | 性别 | 学位 | 毕业院校 | 技术职称 | 是否硕博导 | 专业 |
杨怀霞 | 女 | 硕士 | 郑州大学 | 教授 | 硕导 | 无机化学 |
崔红新 | 男 | 硕士 | 郑州大学 | 教授 | 否 | 计算数学 |
张京玉 | 男 | 博士(后) | 郑州大学 | 教授 | 硕导 | 有机化学 |
杨静 | 女 | 博士 | 中科院兰州化物所 | 副教授 | 硕导 | 有机化学 |
王霞 | 女 | 博士 | 郑州大学 | 教授 | 硕导 | 无机化学 |
刘艳菊 | 女 | 博士 | 北京师范大学 | 教授 | 硕导 | 无机化学 |
苑娟 | 女 | 博士 | 清华大学 | 教授 | 硕导 | 物理化学 |
钟铮 | 男 | 博士 | 复旦大学 | 讲师 | 否 | 有机化学 |
密霞 | 女 | 博士 | 郑州大学 | 副教授 | 硕导 | 有机化学 |
曾岱 | 女 | 博士 | 南京大学 | 讲师 | 否 | 无机化学 |
邢爱萍 | 女 | 博士 | 兰州大学 | 讲师 | 否 | 无机化学 |
张亚萍 | 女 | 博士 | 山东大学 | 讲师 | 否 | 物理化学 |
孔媛芳 | 女 | 博士 | 南开大学 | 讲师 | 否 | 有机化学 |
程迪 | 女 | 硕士 | 河南师范大学 | 副教授 | 否 | 物理化学 |
郭晓玉 | 女 | 学士 | 河南师范大学大学 | 教授 | 否 | 物理 |
赵文峰 | 男 | 学士 | 郑州大学 | 副教授 | 否 | 基础数学 |
毕文斌 | 男 | 硕士 | 郑州大学 | 讲师 | 否 | 基础数学 |
张灵帅 | 男 | 博士 | 郑州大学 | 讲师 | 否 | 理论物理 |
陈继红 | 男 | 博士 | 南京大学 | 讲师 | 否 | 理论物理 |
贾爱娟 | 女 | 硕士 | 西华师范大学 | 讲师 | 否 | 应用数学 |
毛悦悦 | 女 | 硕士 | 同济大学 | 讲师 | 否 | 基础数学 |
马乐乐 | 男 | 博士 | 北京师范大学 | 讲师 | 否 | 有机化学 |
郭亮 | 男 | 博士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讲师 | 否 | 有机化学 |
何张旭 | 男 | 博士 | 郑州大学 | 讲师 | 否 | 药物化学 |
黄琼 | 女 | 博士 | 湖南师范大学 | 讲师 | 否 | 基础数学 |
9.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科先后与哈佛大学医学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美国杜兰大学、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方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术影响不断扩大。本学科积极鼓励学科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积极加入各种学术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