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院 2023年03月24日 11:49
1.学科沿革
生物制药工程学科2018年由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与制药工程学科合并成立,学科主任为郑晓珂教授,下设教研中心和研究中心两个部门,教研中心主任为李朋伟博士,教研中心副主任为马利刚博士,科研中心主任为赵乐博士。
生物化学教研室成立之初合并在形态机能教研室,文革后期改为生理生化教研室,1984年独立为生物化学教研室,教研室主任先后由石友亭、陶咏梅担任。2002年7月更名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被遴选为校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为郑晓珂教授;制药工程学科是在药学院传统优势中药学、药学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药学、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形成的交叉学科,成立于2006年,创建学科主任为王宪龄教授,2009年被学校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2010年遴选为省级重点学科培育学科。
生物制药工程学科现有专职教师30人,兼职教师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1人,讲师24人,硕士生导师11名,博士生导师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人,学科专职教师中博士比例为83%。学科成员分别来自日本冈山大学、日本金泽大学、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河南省高层次(B类)人才1名,河南省首批“千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1名,河南省优秀专家1名,河南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名,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名,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2名,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骨干学者1名,仲景青年学者5名,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1名。学科专职教师整体学历较高,梯次分明,学缘结构合理,是具有专业交叉与互补优势的学科。
2.学科特色
本学科以河南省丰富的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对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道地药材生物合成途径的功能基因、以及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发酵工艺流程改进等进行研究,以现代的手段来探讨传统的功能,探明中药发挥作用的成分及作用机理,同时在基因、蛋白、代谢产物等不同层面对道地药材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的功能基因进行研究,围绕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面向企业,解决企业中工艺、工程技术问题和制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产学研结合的突破,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形成以河南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的、特色鲜明的生物制药工程学科。
学科教师教风严谨,注重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创新,化解教学的难度,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授课效果,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主讲的《生物化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主持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中药传统剂型黑膏药的制作虚拟仿真实验”被评为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两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以及多门课程被评为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河南省线上一流课程、河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地黄内生放线菌及代谢物分离鉴定的虚拟仿真实验》被评为河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河南省虚拟仿真教学一流课程,研究生课程《分子生物学理论及实践》被评为河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分子生物学》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近年来,1名教师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1名教师被选拔为河南省千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教师被评为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名教师在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中荣获三等奖。主持完成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16余项,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得河南省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一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信息化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等。
学科为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数字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副理事长单位、为河南省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为“十三五”、“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化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生物化学》(药学类专业)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分子生物学》主编单位。其中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生物化学》获河南省教材建设奖一等奖。
学科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承担多项省部级和企业科研项目,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极大地加强了学科教师的产学研合作能力。目前在研或已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973课题1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河南省自然基金2项、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河南省重大公益项目1项,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5项、河南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项、郑州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广东省绿色精细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课题1项等,学科成员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460余篇,其中被SCI数据库收录180余篇,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卫生厅等科技成果奖多项,参加全国统编教材编写18部,其中主编3部,副主编3部,参编著作10部,申请发明专利24项,其中授权专利18项;1名教师荣获首届郑州市“十大科技女杰”,授予郑州市“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
3.人才培养
学科主要承担研究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高级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理论及实践》,本科生《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制药分离工程》、《制药工艺学》、《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药物制剂工程》、《药物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生物制药工艺学》、《机械制图》、《化工原理》、《中药提取分离工程》、《制药设备与设计》、《制药过程自动化与仪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计算机辅助绘图》、《专业英语》、《生物制药》、《电子电工学》、《化工技术经济》、《制药工程概论》、《制药过程安全与环保》、《生物分离工程》、《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生物工程设备》、《病毒学》等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工作。
支撑生物制药工程学科的两个本科专业为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专业,其中制药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申报获批制药工程特色专业、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专业等质量建设项目;生物工程专业被评为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申报的生物工程学科被评为河南省第九批重点学科。生物工程专业立项了河南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申报的“生物与医药”硕士学位点2021年获批,“生物与医药”博士点已被河南省教育厅、发改委及财政厅列为重点立项建设点,极大地促进了学科发展的基础与力度。
4.科学研究
在学术研究上学科成员结合自己专业特点,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
(1)中药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以生物化学理论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研究中药,用现代的手段探讨传统中药的功能,探明中药发挥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加快中药学走向世界的步伐。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中药的研究提供了诸多的技术手段,使中药在保留整体、宏观优势的同时取得现代科学的微观分析,从基因角度阐明中药作用机制和毒理以及用基因芯片技术来确认中药的功能以及发现新的功效,从而推动中药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2)中药制药原料及产品开发技术研究
发挥学校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超声辅助提取、膜分离、分子蒸馏等现代提取、分离技术精制中药制药原料,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制药原料的理化性质、分子结构及中药产业化应用领域研究,研究中药新用途,拓宽应用领域,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研究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河南省道地药材开展基因组测序和转录组测序,获得一批与道地药材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相关的关键酶基因,对这些基因进行功能研究,阐明道地药材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机制,为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提高道地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奠定基础。
(4)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方向
以地黄等河南道地药材和大宗药材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mRNA、lncRNA、sRNA序列信息并进行分析,克隆其中的关键酶和关键调控因子编码基因,并通过构建过表达转基因、基因编辑等方法在植物体内鉴定其功能,为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新的功能元件,为工程细胞中天然药物的高效生产奠定基础。
(5)肺部疾病呼气诊断与荧光传感机制
主要从事肺部疾病(肺癌和真菌感染类)早期呼气诊断标志物筛查和新型多孔材料分离传感作用机制的研究,包括肺癌、真菌感染类肺炎等患者的呼气采集、分析及标志物筛查及应用,新型发光MOFs材料对挥发性有机物的荧光传感作用机制,生化产物、天然产物的分离与纯化等。
(6)制药工艺、制药装备及中药现代化研究
围绕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面向企业,解决企业中工艺、工程技术问题和制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产学研结合的突破,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
(7)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
基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在药物设计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中药现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步展开一些计算化学在中药领域的研究工作。
5.学术带头人、学科主任简介
学科主任:
郑晓珂,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高层次(B类)人才、中原千人计划领军人才、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现为河南省生物工程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研究专业为中药学,研究方向:中药药效作用机制研究。
主要从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研究,先后完成了卷柏、地黄、山药、菊花、麻黄、桑白皮、葶苈子等多种中药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研究成果对阐明中药的药效作用机制做出了积极贡献,实验室拥有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条件,目前主持在研或已经完成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于病势在表在里的麻黄和葶苈子升降浮沉药性研究”(2019YFC1708802,366万元)、国家973课题——“宣泻利水中药的药性研究”(2013CB531802,315万元)、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2项——“降血糖新药卷柏黄酮的研究”(候选药物,2009ZX09103-440,144万元)和(临床前研究,2013ZX09102022,342万元)、河南省公益性招标项目(081100910800,100万元)、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ZYQR201810080,1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课题总经费约1400余万元,相关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Phytomedicine、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药学学报等发表研究论文3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50余篇。为“十三五”、“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化学》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生物化学》(药学类专业)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分子生物学》主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13项。
教研中心主任:
李朋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9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原料及产品开发研究方向带头人,河南省化工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高校制药工程专业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药工程分会委员。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项、广东省绿色精细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课题1项、郑州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和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项。近五年内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专利5项。
研究中心主任:
赵乐,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主要从事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及活性研究,近年来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1项、博士科研启动基金1项,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多项国家级项目,参与国家级教育质量工程,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参编教材5部。在Curr Top Med Chem、Chemosphere、J Proteome Res、3 Biotech、Int J Phytoremediat、药学学报、中国药学杂志、植物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
教研中心副主任:
马利刚,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医药专业分会常务理事、青年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河南省高校制药工程专业联合会理事。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次生代谢途径及调控、药用植物基因组学,近年来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参与国家基础重点研发计划1项。作为主讲教师参与《生物化学》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主持省级新工科项目、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项目各一项。参与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省级教学质量工程9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1项。
6.学科成员
性别 | 学历/学位 | 毕业院校 | 技术职称 | 是否硕博导 | 专业 | |
郑晓珂 | 女 | 博士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教授 | 博、硕导 | 中药学 |
李朋伟 | 男 | 博士 | 华南理工大学 | 副教授 | 硕导 | 化学工程 |
赵乐 | 男 | 博士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副教授 | 硕导 | 发育生物学 |
马利刚 | 男 | 博士 | 武汉大学 | 副教授 | 硕导 | 植物发育生物学 |
王蕾 | 女 | 本科 | 中国药科大学 | 副教授 | 否 | 生物化学 |
殷鹏辉 | 男 | 本科 | 南京理工大学 | 讲师 | 否 | 制药工程 |
武慧敏 | 女 | 硕士 | 郑州大学 | 讲师 | 否 | 生物化学 |
仝 艳 | 女 | 博士 | 南京大学 | 副教授 | 硕导 | 制药工程 |
邹玉玺 | 男 | 硕士 | 郑州大学 | 讲师 | 否 | 生物化学 |
张景亚 | 女 | 博士 | 郑州大学 | 讲师 | 否 | 制药工程 |
黄睿 | 女 | 硕士 | 军事医学科学院 | 讲师 | 否 | 生物化学 |
岳丽丽 | 女 | 博士 | 四川大学 | 讲师 | 否 | 制药工程 |
史胜利 | 男 | 博士 | 武汉大学 | 讲师 | 否 | 生物化学 |
吕品 | 女 | 博士 | 郑州大学 | 讲师 | 否 | 制药工程 |
安娜 | 女 | 博士 | 武汉大学 | 讲师 | 否 | 分子生物学 |
张莉 | 女 | 博士 | 日本金泽大学 | 讲师 | 硕导 | 生命科学 |
张志娟 | 女 | 博士 | 华南理工大学 | 副教授 | 硕导 | 化学工程 |
胥会芳 | 女 | 博士 | 山东大学 | 讲师 | 否 | 物理化学 |
李缘君 | 女 | 博士 |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 讲师 | 否 | 植物学 |
王斯佳 | 女 | 博士 | 华东理工大学 | 讲师 | 否 | 化学工程 |
新吉乐 | 男 | 博士 | 吉林大学 | 讲师 | 否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何海荣 | 女 | 博士 | 东北农业大学 | 讲师 | 否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李圆圆 | 女 | 博士 | 华南理工大学 | 讲师 | 否 | 化学工程 |
陈燕 | 女 | 博士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讲师 | 否 | 中药学 |
张敏 | 女 | 博士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讲师 | 否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贾浩宇 | 男 | 博士 | 华南理工大学 | 讲师 | 否 | 生物化工 |
董宁 | 女 | 博士 | 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 | 讲师 | 否 | 中药学 |
傅阳 | 男 | 博士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讲师 | 否 | 中药学 |
刘秀玉 | 女 | 博士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讲师 | 否 | 中药学 |
赵莹 | 女 | 博士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讲师 | 否 | 制药工程 |
李军 | 男 | 本科 | 黑龙江商学院 | 教授 | 硕导 | 制药工程 |
李肇进 | 男 | 本科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副教授 | 否 | 制药工程 |
王磊 | 男 | 硕士 | 中国药科大学 | 副教授 | 否 | 制药工程 |
时博 | 男 | 硕士 | 广西中医药大学 | 副教授 | 硕导 | 制药工程 |
克迎迎 | 女 | 博士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讲师 | 否 | 中药学 |
韩永光 | 男 | 博士 | 四川大学 | 副教授 | 硕导 | 生物化学 |
7.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科先后与仲景宛西制药、羚锐制药、奥林特药业、安图生物、郑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了多方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术影响不断扩大。本学科鼓励学科内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积极加入各种学术团体。近五年,本学科教师共有100余人次参加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