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院 2025年07月01日 17:23
1.历史沿革
中药药理与药理学教研室前身为西医教研室药理教研组(设立于1961年)。1965年更名为药理教研室。2002年,药理教研室分为药理学科和中药药理学科,分别划归基础医学院和药学院管理。2006年药理学科划归药学院管理,与中药药理学科合并为中药药理与药理学科。2013年中药药理与药理学科和临床中药学科合并为临床中药与药理学科,2024年更名为中药药理与药理学教研室。2021年教研室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本教研室/研究室目前共有专职、兼职教师2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人,讲师7人;博士学位16人,硕士学位4人。分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京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韩国庆北大学等。其中岐黄学者1人,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3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教学名师1人,仲景青年教学名师3人,仲景骨干学者2人。
2.学科特色
本学科是河南省新一轮药学重点学科、河南省新一轮重点交叉学科中药配方精油学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中医实验动物学的主要支撑学科。学科拥有科技部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安全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道地药材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在学术带头人苗明三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围绕中药外用及外治机理、中药鲜药、中药配方精油、神经免疫药理、肿瘤药理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尤其在动物模型规范的建立、中药外用机理和中药配方精油研究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在国内同行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3. 人才培养
中药药理与药理学教研室承担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药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药物毒理学》、《临床药理学》、《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学》、《药理学专论》、《中药药理学专论》、《药理实验方法学》、《新药药效毒理研究思路与方法》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年授课人数约3000人。《药理学》为省级一流线上课程、省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中药药理学专论》为省级优质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临床药物治疗学》为校级思政样板课程。本教研室积极参与教材建设,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实验动物学》和《药理学》,参编《中药药理学》、《中药毒理学》、《中药药源性疾病》和《中药药理学专论》等十余部全国行业规划教材。近五年学科成员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获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获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5项。
本学科自1999年开始招收药理方向研究生,2003年获批药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点现有专、兼职硕士生导师16人,博士生导师4人,至今已培养硕博士研究生200余人。
4.研究方向及成果
4.1 中药外用及外治理论研究
重点开展中药外用功能及外治理论研究,创立了中药外用功能研究方法;研究的12味中药外用功能被中国药典收录,指导相应中药的临床外用;牵头的“外用药理实验技术规范”作为行业标准发布。团队又创新性的开展了中药精油的外用研究,获批了河南省交叉重点学科“中药配方精油学”;研制的多种中药外用制剂均已在企业进行成果转化。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4.2分子药理研究
重点开展中药神经免疫药理和肿瘤药理的分子机制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多组学技术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的药效分子机制,在中药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脑缺血性疾病、抑郁症及肿瘤研究方面形成了团队优势,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人才项目3项。
4.3药物新用、新产品研究
重点开展中药新用、中药非药用部位及中药新产品开发研究,结合中药传统功效,采用现代药理研究方法,开展中药的新功用及中药非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研究,对发现新药物、扩大药用部位、综合利用中药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近5年,承担省部级重点研发项目4项,开发的20多种中药新产品均在企业进行产业化。
5.学术带头人、教研室主任、研究室主任简介
5.1学术带头人
苗明三,男,博士研究生,二级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岐黄学者、中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务院特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南省优秀专家。
现任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药养颜产业分会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外治分会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实验动物学重点学科、河南省重点交叉学科中药配方精油学带头人,河南省黄大年式中药学教师团队、中药学博士后创新团队负责人。
主要从事中药外用及外治机理研究、中药鲜药、中药非药用部位和中药精油的研究,建立了中药外用共性技术平台,开拓了“中药鲜药”、“中药配方精油”等研究领域。先后主持完成各类国家级课题1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中国产学研工匠精神奖、产学研创新奖获得者,获发明专利30余项。主编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科普著作60余本,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700余篇,发表SCI论文70余篇。所带领的药理学与毒物学学科进入ESI前1%(2022),入选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先后有30余项中药新药、新产品实现产业化。为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的行业高被引作者。
5.2教研室主任
王琳琳,女,硕士,副教授,现任中药药理与药理学教研室主任。工作以来参与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主持省级教学工程项目2项,主研省级教改项目3项,主持完成校级教学质量工程1项、校级教改项目3项。参编规划教材4部,发表科研/教学论文2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论文7篇,SCI论文2篇。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获河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
5.3研究室主任
张跃文,博士、副教授,现任中药药理与药理学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药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2001年开始从事现代药物的临床研究,后从事天然药物药效活性与机制的研究,现在主要开展中药临床、药物体内过程方面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国家规划教材编写2部。
6.教研室成员
姓名 | 性别 | 学位 | 毕业院校 | 职称 | 是否硕博导师 | 专业 |
苗明三 | 男 | 博士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教授 | 博、硕导 | 中药学 |
王琳琳 | 女 | 硕士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副教授 | 否 | 中药学 |
张跃文 | 男 | 博士 | 浙江中医药大学 | 副教授 | 否 | 中药学 |
方晓艳 | 女 | 博士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教授 | 博、硕导 | 中药学 |
栗俞程 | 男 | 博士 | 南京大学 | 教授 | 博、硕导 | 中药学 |
白明 | 女 | 硕士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教授 | 硕导 | 中药学 |
焦河玲 | 女 | 博士 | 南方医科大学 | 教授 | 否 | 中药学 |
王灿 | 女 | 博士 | 天津中医药大学 | 教授 | 硕导 | 中药学 |
白莉 | 女 | 博士 | 中国药科大学 | 教授 | 硕导 | 药理学 |
刘亚敏 | 女 | 硕士 | 昆明医科大学 | 教授 | 否 | 中药学 |
王保奇 | 男 | 博士 | 浙江中医药大学 | 副教授 | 硕导 | 中医内科学 |
张国斌 | 男 | 博士 | 华中农业大学 | 副教授 | 否 | 中药学 |
史晶晶 | 女 | 硕士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副教授 | 硕导 | 中药学 |
付俊敏 | 女 | 博士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讲师 | 否 | 药理学 |
王优湑 | 男 | 博士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讲师 | 否 | 中药学 |
刘艳杰 | 女 | 博士 | 河南大学 | 讲师 | 硕导 | 神经生物学 |
张海波 | 男 | 博士 | 韩国庆北大学 | 讲师 | 硕导 | 动物科学与生物技术 |
王鹏磊 | 男 | 博士 | 郑州大学 | 讲师 | 硕导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巫晓慧 | 女 | 博士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讲师 | 否 | 中药学 |
程礼芝 | 女 | 博士 | 中国药科大学 | 讲师 | 否 | 药理学 |